63年前,美国将一只3岁的黑猩猩送上了太空,16分钟回到地球以后,发现他没啥毛病,还把苹果橘子吃得嘎嘎香,但没过多久,就发现他很不对劲,最终活到25岁就嘎了。这是为啥? 美苏俩巨头掰手腕掰到外太空的年代,整个地球都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,太空不只是科学家仰望的星辰大海,更是两个超级大国秀肌肉、争面子的终极擂台。 1957年,苏联人一声不吭地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“斯普特尼克一号”送上了天,这一下可把美国人给整懵了。紧接着,没过一个月,苏联又发射了“斯普特尼克二号”,这次还带了个“乘客”——小狗莱卡。莱卡成了进入太空轨道的第一个地球生命,尽管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单程旅行。 这下美国坐不住了,全国上下的焦虑感直接拉满。“苏联人把狗都送上去了,下一步是不是就要送人了?” 这种压力,就是我们今天故事主角——黑猩猩哈姆(Ham)——命运的起点。 美国人觉得,要搞太空生命实验,还是灵长类动物跟人更接近。于是,NASA启动了“水星计划”,目标就是把人送上太空。但在真人上场之前,必须得有“动物宇航员”去探探路,测试一下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到底靠不靠谱。 他们在全美范围内“海选”了40只黑猩猩,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年半的魔鬼训练。哈姆,一个从非洲喀麦隆丛林被捕获,辗转来到美国空军基地的三岁小伙,就在这批“学员”里。 这训练可不是闹着玩的。科学家们要求这些黑猩猩学会一个基本操作:看到控制面板上的蓝色灯闪,就得在5秒内推动相应的拉杆。做对了,奖励一颗香蕉味的小糖丸;做错了或者慢了,脚底板就得挨一下电击。 这套操作,说白了就是把一个生命体训练成机器的备份。 在反复的电击和奖励中,哈姆因为反应最快、最准,成了那四十个同伴里的“尖子生”,最终脱颖而出,被选中执行水星-红石2号(MR-2)任务。他当时的官方代号,还不是“哈姆”,而是冷冰冰的“65号实验品”。只有任务成功了,他才有资格拥有一个真正的名字。 1961年1月31日,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。哈姆被穿上特制的宇航服,浑身贴满传感器,然后被塞进了一个跟高压锅差不多的太空舱里。他可能以为这又是一次普通的模拟训练,眼神里透着一丝茫然和紧张。 点火,升空! 火箭巨大的推力把他死死地压在座椅上。但很快,地面控制中心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飞船的飞行轨迹出了问题,实际的飞行高度达到了253公里,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185公里。速度也飙到了每小时9426公里,比预期的要快得多。 这意味着,哈姆承受的加速度和失重状态,远比设计中要严酷。在长达6.6分钟的失重时间里,他依然按照训练时那样,在蓝灯亮起时去推拉杆。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一切,他完成了任务,但没人知道这只黑猩猩的身体和心理正在经历怎样的煎熬。 总共飞行了16分39秒后,太空舱像一块石头一样砸向大西洋,溅落点也偏离了预定位置好几十公里。当救援船几个小时后捞起太空舱,撬开舱门时,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。 哈姆还活着。 他除了鼻子有点擦伤,看起来毫发无损。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个苹果和半个橘子,大概是想安抚他。面对镜头,哈姆露出了一个咧嘴的表情,后来被媒体解读为“英雄的微笑”。他抱着苹果大啃的样子,成了当天全美各大报纸的头条。 美国沸腾了。哈姆成了国家英雄,证明了生命可以在太空中存活并执行任务。他的成功,为三个月后美国第一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的太空飞行铺平了道路。 任务结束,哈姆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,不再是“65号实验品”。他被风风光光地送进了华盛顿国家动物园,享受英雄待遇。17年后,又被转移到北卡罗来纳州动物园。人们以为,这只功勋卓著的黑猩猩会在鲜花和掌声中安度晚年。 但是,事情越来越不对劲。 回到地球的哈姆,虽然身体检查显示“没啥大毛病”,但他的行为却出现了变化。他变得比其他同类更孤僻,有时候会长时间地发呆,情绪也似乎不太稳定。更严重的是,他的身体状况在悄悄地滑向深渊。 1983年,哈姆去世了,年仅25岁。 这个年纪,对于圈养环境下平均能活到40至50岁的黑猩猩来说,实在是太早了。他的死讯,让当年参与“水星计划”的科学家们感到震惊和不安。 解剖结果揭示了残酷的真相。哈姆死于心力衰竭和肝脏硬化。科学家们回过头来重新分析,得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结论:那趟16分钟的太空之旅,可能就是他英年早逝的根本原因。 你想想,超预期的加速度、长时间的失重、飞行故障带来的恐惧、返回舱砸进海里的巨大冲击,再加上之前长达两年多的高压训练和电击惩罚……这一切给哈姆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、不可逆的慢性损伤。他的心脏和各个器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,这导致了他的身体出现了过早衰老的迹象。